期货公司国际化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财经  点击:   2019-02-08

    中国内地期货公司国际化扩张始于2006年,有6家期货公司获准在香港设立子公司。随着时间推移,期货公司国际化中需注意哪些问题?发展情况如何?日前,证券时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华泰期货董事长张涛。

  张涛表示,期货公司国际化不是赶时髦,而是满足客户跨境投资需求的必然选择;国际化过程中最需要提升的是风险管理能力。

  国际化不是赶时髦

  证券时报记者:您怎么看待目前期货公司国际化进程?期货公司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涛:期货行业国际化起步较早,但落地晚。整个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思考国际化,但没有真正“走出去”。期货公司国际化,是选择主动跳出去以自身团队到当地去开拓市场,还是选择深入到一个成熟的载体或平台,然后嫁接回到自身,对此业内存在着一些分歧或讨论。我们倾向于选择自身团队走出去。

  首先,期货公司国际化不是赶时髦,不纯粹是顺应潮流,而是满足客户跨境投资需求的必然选择;其次,需要根据品种选择境外交易所,能够让他们的品种尽快满足期货公司现有投资者的投资交易需求;最后,需要结合期货公司自身的品种、客户情况,实现能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国际化。

  总之,国际化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并从推动期货公司战略发展角度去思考。国际化之路定的目标高一点,走得更踏实一点,路也会更远一些。华泰期货将来的国际化更多希望立足于香港市场,能有更多创新想法、模式,从市场获得灵感、启发,做更多创新探索。

  证券时报记者: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开始走出去,而这些公司走出去首选依旧是香港。目前国内期货公司香港子公司的发展情况如何?

  张涛:前几天与香港证监会、交易所的人士交流,他们认为境内期货公司现在一窝蜂国际化,到香港、美国去设子公司,赶潮流的成分还是多了些。

  当然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期货公司觉得国际化有诸多好处,但这些好处通过国际化是否能够实现或体现呢?是否能够跟公司的优势和客户结合起来?可能各家的资源不一样,情况不一样,目标、路径也不尽相同。

  至于首选香港市场,就香港市场而言竞争较激烈,行业发展则比较稳定,境内期货公司便于以香港市场为基地,做更多创新的探索。

  国际化和本土化

  证券时报记者:境外衍生品市场交易规则及相关管理制度与内地有所不同,市场参与主体也有差异,期货公司应如何在国际化的同时,又尽量保持本土化?

  张涛:期货公司走出去,第一,要尊重当地的监管环境和制度,满足最基本的门槛,并且要主动去理解和适应;第二,国外的市场,监管设计包括制度层面,很多都有着高深的逻辑。如果能真正去理解这些逻辑,对于期货公司未来战略的演进、创新的孵化都有帮助;第三,境外市场是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所以竞争很激烈。境外的机构有的很垂直专注,有的比较横向综合,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品味,嚼透和消化,然后跟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

  华泰期货希望国际化以后能做成“镜像”。大体上,境内能做的业务,都希望往境外去延伸;境外一些能迅速本土化的,也希望能到境内来落地。境内的一些客户资源、成熟模式,尽量向境外作适当延伸,与境外较优秀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好的模式、人才等。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境外衍生品市场相对国内管制较少,市场波动更加剧烈,如何适应境外市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张涛:期货公司最需要提升的就是风险管理能力。根据我个人证券行业20多年从业经验来看,现在整个期货行业仍然存在过多执迷于交易、博弈的情况,因此市场没有一个大的格局。真正要做出行业格局,从客户来说,就是要实现机构化;从服务来讲,产业功课要做足,不光响应号召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真正做到脱虚入实。

  对行业来说,能够深刻理解以下三点的期货公司定会实现比较大的发展:第一,真正理解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第二,目前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发展非常快,但对于期货及衍生品,从对冲的角度将其纳入财富管理体系的程度还不高;第三,从整个监管制度设计的角度,应当让风险管理意识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里找到准确的定位并且落实下来,而不是片面着眼于投机。要将资金固化到资产,真正能够深入到产业中去。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万科复牌将引发下折? 基金:已调整估值 影响不大
下一篇:国内硬件公司在资本的助力下脱颖而出 洗刷中国“山寨”恶名
Copyright 超级范文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